上海知青文化


一座交织着人文色彩与现代文明气息的墓园

展示区 百年太平车


  作者:朱正纲 原安徽知青

  当上海知青博物馆需要收集原上海知青插队时用过的物品,我立刻想到当年在农村时用于运输的“轱辘大车”学名“太平车”,可时隔40多年,这车农村还有吗?下乡觅吧……

  嘿嘿,整个耗时费劲的觅“车”过程,觅到车后的对当时知青生涯的回忆以及有关太平车的相关知识促使我“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地涂鸦出这篇拙作。

  在淮北插过队的知青都知道在上世纪60—70年代,贫穷的生产队主要运输工具是轱辘大车(较富裕的生产队有骡马拉的胶皮大车),不知淮北其他农村如何,我们生产队可把大车当成宝贝,轻易是不用的,放在专门的大车棚里,只在播种时运粪、收割时运粮才会让老把式拉出来使用,婚丧红白喜事还要看和队长关系如何才能借到。我们插队到农村那天,队里情愿借了个板车来拉行李,也不舍得用牛拉轱辘大车来接,我想应该是在“做成本核算时”认为还是用人力板车比较划算吧。想当年知青能驾驱着轱辘大车赶集就像现在开着大奔在高速路上跑那样拉风,就算到70年代末手扶拖拉机甚至小型货运汽车在农村出现后,牛拉轱辘大车仍然是农村拉粪送粮的主要农用运输工具。

  可如今不同了,农村种粮户家家都有小四轮,轱辘大车也不知哪年退出了运输工具行列。觅“车”行动开始,我先是在本村十个队寻找,竟无一幸存。而后扩大到周边村庄,找到的是残缺不全的“柴火”(意即只能用来烧锅的木料,无完整车型)。于是我又让乡政府在开村长会议时将此“任务”布置下去,反馈过来的消息又让人失望:都是不完整的。确实,有了小四轮还要这么笨重的车?劈了烧锅煮饭还能烧上一阵子。无奈之下,又动员村里在外乡的亲戚帮忙四处搜寻,总算打听到30里开外的乐土乡有一农家收藏了3辆,一阵兴奋,过去一打听,一桶凉水。呵呵,狮子大开口:没一万元免谈,还说要不是你们打着知青旗号来,现在我还真不想卖呢。并非囊中羞涩,可成本核算、衡量性价比还是要的,于是将此卖家退其次作候补,想实在再找不到卖家时也就只能“挨此一刀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打听到在离我们插队地有近百里外的怀远有一老年夫妇,分田到户时要了一辆与之有深厚情结的“轱辘大车”,之后一直放在虽专为其搭建但已千疮百孔的车棚里,车断了一个把手,但终究还是一辆原汁原味的“轱辘大车”。费用?给知青博物馆收藏?嘿嘿……,一报价我们能接受,成交!他还特别跟我们说,这可是一辆他爷爷也赶过的大车。哇,老汉已是古稀之年,他爷爷,嗯,一百多年,至少清末民初,称得上文物了吧。

  正是这份特殊的感情,不由自主地又去探寻轱辘大车的历史。现在被当做“柴火”送入炉灶的轱辘大车原来因其滚动起来十分平稳而得名“太平车”,这种车是我国古代造车工艺趋向成熟的标志,因为保持着夏代“辀车”的雏形,所以被称为“中国车辆活化石”。其制作技艺已被申请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寻踪溯源,据《路史后纪》记载:相传约4000年前的薛国,夏禹举奚仲为“车正”,主管天下造车之事,奚仲利用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继承祖上制车的娴熟工艺,研制出一种是专供贵族亨用的“舆”。到了先秦,出现了马驾和牛驾的“小车”、“大车”,也是多用于战争。直到宋代,车子经过不断改进,才有了用于载货的太平车。因此北宋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也描绘了这种车子。一辆太平车正驰过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铺,空载的车上只坐着一个人,车后还露出斜木脚拖,车前两木中间坐着驾车人,正挥鞭吆喝着撒欢奔逃的四匹骡驴。其后还有一辆太平车正在拐弯,车身虽未显露,驾车人与四匹牲口则清晰可见。《水浒》智取生辰纲一回也写到太平车——梁中书吩咐杨志道:着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拨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不过,这个建议因目标太大,容易遭强人打劫,杨志以为不可行,最后改由禁厢军装扮脚夫,肩挑生辰纲上京。第六十一回写卢俊义中了吴用计赚,准备往东南避难,对管家李固说:“你与我觅十辆太平车子,装十辆山东货物,你就收拾行李,跟我去走一遭。”宋代话本小说《赵伯仁茶肆遇仁宗》也有涉及:忽一日,仁宗皇帝在宫中,夜至三更时分,梦见一金甲神人,坐驾太平车一辆,上载九轮红日,下到内廷。猛然惊觉,乃是南柯一梦。可见太平车是宋元时代最常见的载重车。近代淮河战役中淮北支前民工就经常用太平车运粮,每次可以装载2至3千斤粮食,他们上半夜装车,下半夜启程,把粮食运到主战场供战士做饭食用,太平车真可谓是功勋卓著。

  太平车多由耐腐、耐震、耐碰撞的椿木、槐木等硬质木料打制而成;车底、内帮很厚;两边各有两个木轮子,每个轮子都由一段段弓厚“铁瓦”围镶着轮边,“铁瓦”又由若干大铆铁钉深深砸进车轮内圈,十分坚牢。四轮,求其四平八稳。木质,行动有弹性,束缚且有柔韧性,耐久。铁瓦板块镶嵌,铆钉固定,富有钢骨,耐磨耐用。八个车把,预示八方平和。一个车厢,太平稳当如一。太平车略呈长方体,长约两米,宽约一米四五。两边的车帮是双的,纵底木之间卡着车轮的铁质黄轴,不影响车轮在双帮间的转动,车轴木质嵌有长块铁条,整个车体的重量有三百多公斤重之多,且相对的四个车轮跨度较大,车身离地面又较低,故而车体坚固,行路时也十分平稳,一倒悬牛角中盛满香油,一铁条嵌猪鬃一撮蘸油置于车轴处,起润滑作用。

  太平车的行走方式,与以前的车不同,成为由人驾辕、牲畜拉车,缰绳一端缚于骡颈的轭套、另一端缚于车轴的模式。很显然,这种由人驾辕、骡拉车的系驾方法,车速是很慢的,可却正适于但求负载多、不求行车快的农业生产运输要求。另外,它还具有载重量大的特点,非常适宜于在地势平坦的地区短途运输大批量的东西。

  历史上,太平车曾长期作为一种重要运输工具,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交通顺畅,先进且种类众多的车辆出现,太平车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这种车的存世量非常少,因此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收藏价值、文化价值;太平车是中华民族车文化、交通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有力佐证,内涵丰富,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因此对我国的交通工具发展史的研究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现在当年见证知青生涯、与淮北知青有着深厚情结的轱辘大车已落户上海知青博物馆,向参观者展示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叙述知青生活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