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文化

一座交织着人文色彩与现代文明气息的墓园

资讯分类

知青的漫漫返乡路-香港南华早报采访实录

  • 分类:知青新闻
  • 作者:上海墓地海湾寝园
  • 来源:香港南华早报
  • 发布时间:2011-07-31 16:34
  • 访问量:

【概要描述】—香港南华早报采访实录  注:原文刊登于《香港南华早报》2011年6月5日第9版  序:一位上海商人正在为当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全国各地上山下乡的百万知识青年建造一座纪念碑。  上海海湾人文纪念园用了两年时间,花费5000多万人民币在奉贤建了一座知青博物馆和知青广场。这个项目是为了纪念当年百万知青(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同志号召,离开家乡到全国各地上山下乡。最近,上海知青博物馆建设工程已接近尾声。希望

知青的漫漫返乡路-香港南华早报采访实录

【概要描述】—香港南华早报采访实录  注:原文刊登于《香港南华早报》2011年6月5日第9版  序:一位上海商人正在为当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全国各地上山下乡的百万知识青年建造一座纪念碑。  上海海湾人文纪念园用了两年时间,花费5000多万人民币在奉贤建了一座知青博物馆和知青广场。这个项目是为了纪念当年百万知青(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同志号召,离开家乡到全国各地上山下乡。最近,上海知青博物馆建设工程已接近尾声。希望

  • 分类:知青新闻
  • 作者:上海墓地海湾寝园
  • 来源:香港南华早报
  • 发布时间:2011-07-31 16:34
  • 访问量:
详情

  —香港南华早报采访实录

  注:原文刊登于《香港南华早报》2011年6月5日第9版

  序:一位上海商人正在为当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全国各地上山下乡的百万知识青年建造一座纪念碑。

  上海海湾人文纪念园用了两年时间,花费5000多万人民币在奉贤建了一座知青博物馆和知青广场。这个项目是为了纪念当年百万知青(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同志号召,离开家乡到全国各地上山下乡。最近,上海知青博物馆建设工程已接近尾声。希望此工程能让百万知青再聚首,让人们记住这一历史时期,并以此教育更多的人。

  问:你能详细的介绍一下“知青”的背景吗?

  答:早在1955年,毛主席就提出“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不过在这之前,早在1953年,就有一些较为优秀的学生主动放弃城市生活,扎根农村。他们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成为全国青年的榜样。此后到1978年,全国有近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中上海有111多万知识青年,他们主要到黑龙江,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吉林,内蒙古、新疆、沪郊农场等地,参加农村建设。自80年代这些知青大部分返回上海。

  问:知青在农村的生活状况如何?

  答:解放后的中国一切百废待兴,所以知青在农农村的劳动和生活都是很艰苦的,50年代到江西去的老垦荒队员,就劳动生活在荒山野岭里。50年时代当地生活条件较现在而言是非常艰苦,有些人还住在从未开发过的山区里。在筹备这个博物馆时,我采访过一些江西共青城的知青,他们当年去的是鄱阳湖边的九仙岭。刚开始时他们没有吃也没有住的地方,还得用毛竹、树皮和茅草去搭建房子。他们有时会碰到血吸虫,晚上走路时也会碰到狼。但是他们对党有坚定的信念,并且坚持生活直到现在。由于这些知青的巨大贡献,原来还是荒山的小村庄已变为共青城。

  问:你们博物馆里有什么展品?

  答:过去两年里,我们收集了近2000件与知青有关的物品,包括照片、茶杯、脸盆、奖状、结婚证、家具以及农具等。我们希望能从海外征集到一些展品,因为有一些知青当年在农村度过了他们的热血青春,现在侨居海外。

  博物馆外面是一个占地32亩的主题广场,有一面长215米的知青纪念墙,上面刻有近五千名知青自愿镌刻的名字,以及一些反映那个特殊年代的图画。在知青墙的前面是一条知青路,我们准备收集100位有普通但有故事的知青的脚印,现在已收集了40多位知青的脚印并安装在知青路上。

  在广场的北侧,安放着金训华烈士的雕像,他是在1969年上海去黑龙江的知青,1969年8月15日在逊毕拉河里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牺牲,年仅20岁。金烈士成为了广大青年的楷模。

  在广场的中央停放着一个蒸汽机车和一节车厢,这是从内蒙古征集来知青时代的“青年号”蒸汽机车,我们是克服了许多困难把它运到上海并安装在知青广场上,每次活动的时候,知青们看到这个火车就十分兴奋,因为当年他们就是乘坐这样的火车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

  问:在收集的物品中,哪些物品让你印象深刻?

  答:在我们征集的展品中,每一件都让人印象深刻。在这其中,有一位黑龙江知青捐赠的一瓶黑土,1978年要返程的时候带回来。他在农场待了10年,那里就是他的故乡。另一件物品就是从安徽北部一个农村运来的,一辆距今大约有100多年的太平车。在当地,它一般被用来运输粮食。

  问:您本人是知青么?

  答:是的,我从1964-1978年在苏北的马坝公社。我学会了很多技能,包括农活、木工活、电焊、开机床以及从事宣传工作等。我觉得那段经历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尽管我当时没有读很多书,但对我的体格和意志的磨练很有好处,并增强了我对社会和国家的理解。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怕任何困难。

  问:你们企业为什么要投资这个项目?

  答:知青的历史和共和国的历史是同时代存在的,知青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知青联谊会和知青文化研究在全国兴起,

  我们注意到这个现象,上海有111万的知青,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文化群体,我们是一家人文纪念公园,我们在关注名人纪念的同时也把眼光投向这些在特殊年代为祖国奉献青春做出过贡献的知识青年,这是一段不可忘却的特定时代的平凡人的历史,可以成为我们企业文化关注的对象,为此我们召开了专门的研讨会,咨询了相关的专家和学者,论证了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从2009年开始规划了这个项目,我们这个项目得到了广大知青的支持,也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问:你们还设立了帮助生活困难知青的基金?

  答:我们为这个基金注入资金上有210万元。背景是我们看到部分返城的知青没有找到好的工作。他们收入微薄,后来到了90年代陆续下岗。还有一些情况更糟,就是生了重病。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捐出16万元,帮助近200人。

  在去年11月份我们举行了上海知青广场落成及知青关爱基金的启动仪式,同时也是一个知青的联谊活动。我们没有想到实际有4000名知青来到现场,他们的热情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他们举着不同的旗帜,上面写着他们当年插队的地名。大家都很高兴见到彼此,拍照,兴致盎然的谈论他们当年在一起的生活。

  问:知青博物馆什么时候开放?

  答:预计在9月份左右。我们将继续向社会征集相关知青物品,使之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知青文化—“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推进城市发展、服务和谐社会”中一道流光溢彩的印记。

  媒体背景介绍

  南华早报是香港最大的英文报纸,英文名叫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有108年的历史,在香港和亚洲享负盛名,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读者以政界、商界的高层人士为主,主要提供全面的国内国际新闻报道及权威性的商业和金融分析,目前是东南亚地区最有影响力的英文报纸,读者遍及欧洲和美国。参考消息平均每天引用两三篇南华早报的报道。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海海湾寝园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海湾旅游区
海乐路200号

pic
qq
qq

021-57127292
021-57121800

weixin
wei eq
dist
dist

上海市奉贤区海湾旅游区海乐路200号

上海海湾寝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9002633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上海

上海海湾寝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识别
关注我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