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文化


一座交织着人文色彩与现代文明气息的墓园

展示区 粉楦子和漏勺的故事


  1975年的2月15日,我和慰庭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可是按照当时上海的传统习俗,没办过酒席,就不算是结婚。因此,我俩登记后,在法律上虽然是合法夫妻,但两人仍然各自住在原来的集体宿舍里。吃饭仍然上食堂。但是我们已经在连队分给我们的自留地里种上了土豆,并着手购置了一些生活用品,诸如水桶、扁担、铁锅、水壶以及盖帘子、烧火叉子等等。

  我当时是连队的文书,我的一个好朋友是哈市知青,名叫贾春华。她的男友在浩良河那边。她当时正要调往浩良河。临分别时,她依依不舍的对我说:“林坚,水舀子、漏勺、菜铲子、汤勺、粉楦子你就不用买了,我送给你。一则,你可以省下些钱,二则,这些东西你可以作纪念。”我则送给她一对我自己绣的的确良枕套。就这样,我每次包饺子,就用小贾送给我的漏勺捞煮熟的饺子。另外,为了改善生活,我向当地的老住户学习,用粉楦子学做凉粉,就是上海人说的粉皮。

  1979年,我们按政策回沪时,我将一些物品留给了慰庭的师傅等,而将粉楦子、漏勺带回了上海。由于当时收入少,为了减少生活支出,我也曾用粉楦子自制过粉皮。

  今天,我们把它们捐给知青博物馆,让大家共同留作纪念,不忘在第二故乡的岁月。


下一个: